2019年,5G已成为全球各国争抢科技竞局的兵家必争之地,而智慧灯杆作为包含充电桩、视频监控、环保监测、灯杆屏等多种模块的新一代城市信息基础设施,不仅肩负着智慧城市建设的突破口,也将成为未来5G基站建设的重要环节。
在智慧城市的发展蓝图中,路灯将会是城市传递信息的中枢神经。美国无线通信和国际网络协会(CTIA)2017年发布的报告指出,城市路灯将会是5G时代的重要基础设施。
但是,据了解,目前城市路灯的间距范围约在20~30米,而5G基站的间距约在100~200米左右。换言之,并不是每个路灯都需要挂载基站,要根据覆盖需求进行调整。
另外,政府拥有路灯杆的产权,当基站放置于灯杆上,由于电流量的增加,旧灯杆必须进行缆线重整、电力系统配置等工程,而载重量、抗风力与机械结构稳固等内容也必须纳入考量。
当在路灯杆开始挂上各种监测装置,如环境监测、监控设备及物联网装置等,若缺乏完善的整合规划,各式“寄居蟹”附着于灯杆的景象将会出现,此时如何兼顾城市景观也将成为重要议题。
值得探讨的是,智慧城市的推动并不一定要通过5G,尽管目前智慧路灯的基本功能都需连网,但无论是实时车流或安全监控、环境监测等功能,通过4G LTE搭配NB-IoT(窄频物联网)技术仍足可应用。换言之,智慧城市落地与5G不能只是想当然的连结,落实5G的最大问题仍在于影像传输速度是否能获得极大改善,但若是难以寻找出合适的商业模式,那么投入巨额的资金将难以回收。
尽管外界对于5G和智慧城市充满着各种美好的想象,但现实是政府资金及预算有限,经过小规模试点导入之后,想要进行大规模、全面化的推广,必须先解决谁来付钱及如何回收成本的问题。城市智慧化能够增加什么样的实质效益,政府能节省多少经费,也是现阶段面临的问题。
另外,5G推进的关键在于电信营运商的态度。运营商如今面临的两难处境是:4G普及率已进入饱和,而随着智能手机增长趋缓,语音通话或连网收费难以带来营收成长动能,藉由5G效应带来新一波换机潮与应用需求被视为市场特效药,但5G投资经费庞大,日后回收期难料,当基础建设完成后,要用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才能获利,目前看来前景仍是模糊不清。
智慧城市不能只是空中楼阁或局限于小规模测试场景,5G带来智慧连网与城市改造的效益是看得到、能期待的,但智慧灯杆的改造,必须先解决基础建设的时代交替问题,同时也需搭配5G技术与成熟的商用运营环境,才能获得丰厚的回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