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,物联网被认为是 继计算机、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之后科技界的第 四次信 息 革 命。图书馆作为信息产业应用的重 镇,回顾其发展历程,每一次信息技术的变革,都 会促进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的跨越。物联网作为信 息产业发展的第四次浪潮,必将推动图书馆管理 模式智能化、服务人性化、工作效率化,从而实现 从目前数字图书馆向智能图书馆的转变。
物联网概念
1999年,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自动识别中心首 次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。2005年,国际电信联盟 (ITU)在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发布了《ITU 互联 网 报 告 2005:物 联 网》,正 式 确 定 了 物 联 网 概 念。[1]物联网 是 通 过 二 维 码 识 读 设 备、射 频 识 别 (RFID)装置、红 外 感 应 器、全 球 定 位 系 统 和 激 光 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,按约定的协议,把任何物 品与互联网相连接,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,以实现 智能化 识 别、定 位、跟 踪、监 控 和 管 理 的 一 种 网 络。[2]它是通信网和互联网的延伸和拓展,借助于 各类信息传感设备,对物理世界中的各种实体进 行感知识别,通过网络传输互联,实现对这些实体 的实时控制和精确管理。
1.2 物联网特征
物联网是对物体具有全面感知能力,对信息具 有可靠传送和智能处理能力的连接物体与物体的信 息网络。[3]它具有智能性、泛在性和融合性等特征。
(1)智能性 物联网是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形 成的一个可实现物与物、人与物的全自动、智能化 采集、传输与处理信息的,从而达到智能化识别和 科学管理的一个巨大智能网络。[4]因此,图书馆领 域引入物联网技术之后,可以在物体中嵌入各种 微型感应芯片,通过宽带交互、无线通信、多媒体 等网络系统,能为读者提供优质、周到、方便、快捷 的服务,满足读者多样化的信息需求。
(2)泛在性 物联网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与信息系统连接 在一 起,从 而 形 成 一 个 无 所 不 在、无 所 不 包 的 网 络。它以实现在任何时间、任何地点、任 何 人、任 何物都能顺畅地进行通信为目标,以无所不在、无 所不包、无所不能为基本特征。
(3)融合性 物联网是信息技术变革的产物,是由 射 频 识 别技术、传感技术和近距离通信技术三大核心技 术融合而成的新型技术体系。它将过去完全分割 的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建立了联系,从而将 原先割裂的物理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整合为 统一的基础设施,实现了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信息的双向流动和融合(即交换和共享)。边缘计算网关
物联网发展现状
国内外发展现状 国外对物联网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早,美国、 德国、日本、韩国、新加坡等几个国家,已经出台了 关于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,并将物联网作 为振兴经济新的增长点。目前物联网技术已经广 泛应用到智能家居、智能物流、工业自动控制、智 能交通、智能农业等领域,不仅产生了经济效益, 而且更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。在我国,温家宝 总理在2009年8月视察无锡科技园时提出“要尽 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,或者叫感知中国中 心”。[7]温总理的讲话把我国物联网领域的研究和 应用开发推向了高潮,无锡市率先建立了“感知中 国”研究中心,中国科学院、运营商和多所大学在 无锡建立了物联网研究院。2010年,物联网被正 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,写入“政府 工作报告”。从此掀开了研究和应用物联网新的 篇章,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于2010年建立的防入侵 系统,就是物联网应用的一个成功案例。该系统 铺设了3万多个传感节点,覆盖了地面、栅栏和低 空探测,可以防止人员的翻越、偷渡、恐怖袭击等 攻击性入侵。[